吃力追赶时代发展脚步的老人如何摆脱保健品诈骗围困

2023-08-30 18:55 佚名
107

被诊断出早期肺癌,对63岁的车阿姨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更糟糕的是,她以为的“救命稻草”原来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近日,上海青浦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 50多岁的中年男子张某以出售“高维能量茶”、练习消业法门为幌子,欺骗体弱多病的老人。 一万元。 车阿姨是受害者之一。 她花了2万多元购买了“高维能量茶”和四套“视频练习”,每次不到10分钟,每次收费1万元。

荒唐的是,“张师傅”的真面目已经曝光,但受骗的老人却依然深陷其中。 有的受害者甚至结成联盟为张某辩护,拒绝向警方解释被骗的情况。

多位专门打击诈骗的民警告诉记者,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中,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寻找愿意挺身而出的受害者,却意外成为司法机关打击保健品诈骗的障碍。 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老年诈骗案的复杂性,也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人性的多面。

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电影《飞越养老院》中养老院墙上艺术创作的标语,现实地提醒着老年人如何努力跟上发展的步伐时代背景下,能否摆脱医疗欺诈的围困?

坏陷阱

去年,车阿姨因早期肺癌住院治疗。 她出现呼吸急促、咳嗽、胸痛等症状。 病人向她介绍了一位“师父”。 据说,“师父”有一种“高维能量茶”,可以去除体内负能量,喝了之后让人心情舒畅。

出院后,车阿姨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心理上的恐惧并没有消失。 她决定寻找民间疗法。 今年1月,她在患者的带领下来到离医院不远的大师工作室。 张姓“师傅”听了车阿姨对病情的解释后给出了建议。 “他告诉我,喝‘高维能量茶’可以改善我的状况,提高我的维度……他说了一套理论,我其实不太明白,但又很有道理,所以我就觉得信了。” ”。

经过“深思熟虑”,几天后,车阿姨主动去找“张师傅”,买了10袋茶叶和6个小茶饼,共计3500元。

在“张师傅”眼里,这是一个信号:车姨上钩了,成为了他的猎物。 于是,他趁热打铁,向车阿姨展示了自己的“绝技”。 “他说他能炼功,能为别人消业,还能度死人的灵魂……”又是一番说辞,让有些迷信的车姨无法抗拒。

今年疫情期间,车阿姨认为“张师父”能立功业、消除业障,就联系他给四位家人施行“隔空法”,并请他为已故的家人“延长”等等。 ..,总共花费46000元。

如果不是儿子发现了,车婶还被蒙在鼓里。 参与案件侦查的青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方健注意到,车阿姨陪着儿子到派出所办案时,仍对案情持怀疑态度。 “张师傅”的行为。

车阿姨和其他受害者曾经相信的套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据“张师傅”到案后供述,他是从短视频中学到了自己的销售方法和技巧。

张“师傅”今年46岁,高中文化程度,青浦人。 在从事诈骗之前,他曾当过快递小哥,还打过8年的零工。 去年上半年,他失业在家时,偶然看到一段“能量茶”的销售视频。 他觉得生意不错,就联系了一家通过网络销售能量茶的公司。

去年11月,张某在青浦租了一套房子,开始以“赋权茶工作室”为名,对老人设下陷阱。 他建立了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渠道。 在线销售微信群中,他不仅发布短视频向顾客讲解,还动员已经购买过能量茶的人帮他发布反馈视频,宣传其功效。 线下,他找到青浦当地的一位中年妇女帮他宣传赋能茶的功效,并邀请老人到工作室体验、听讲座。

张某与受害人的聊天记录(警方提供)

“这些都是普通茶叶,都是从网上买的。” 张先生说,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卖出了1万多片单片茶叶,销售额超过50万元。 “顾客很多,有的是线下来买的,也有微信群下单的,我就发给他们。”

会销属于诈骗吗_会销保健品属于诈骗吗_唯品会保健品是正品吗

为了展示所谓的赋能效果,张先生特意叮嘱买了茶的老人喝完茶后要打坐。 “这样做自然会使人平静下来,所以有些人认为这种茶确实有效,所以他们会反复购买并推荐给家人和朋友。”

更可笑的是“靠修炼清业的本领”。 “就是给对方播放一段禅宗音乐或者视频,让对方冥想冥想,没有其他的伎俩。” 张先生表示,一般他不会向别人推荐这项服务,只会欺骗那些信任他、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 老头儿。

在方建看来,很难说这样的陷阱有多巧妙,但也不能说是瞎猫遇上死老鼠。 “至少师傅们了解老人的焦虑,了解老人的心理,甚至比孩子更理解和关心他们。”

复杂的受害者

除了“张师傅”之外,还有更多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 而被困其中的受害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我也不想买,很多时候我控制不住自己。” 74岁的姜阿姨经历过各种保健品销售套路,她早已警觉。 但吊诡的是,过年以来的十几年里,她一次次被套路围攻,被动或主动成为靶子。 “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比较善良,心肠也比较软。”

自从妻子去世后,姜阿姨常年独自生活在杨浦会销保健品属于诈骗吗,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低血压等慢性疾病。 她声称感到孤独,不喜欢积极社交。 为了避免因理念不同产生摩擦,她刻意与女儿保持一定程度的疏远。 但她强调,自己是一名建设班组长、一名党员。 她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组织生活,并未完全自我隔离。

此外,她最常出席各种保健品讲座、健康会议等场合。 “一开始,我是为了疗效。” 那是2010年,江阿姨遇到一位保健品推销员,声称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口服液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奇效。 经过一番游说,姜阿姨被感动了,购买了产品,并留下了自己的信息。 “那个口服液要400块钱一瓶,挺贵的,不知道有没有效果。”

从此,她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保健品销售,她时不时就会接到各个保健品公司的销售电话。 销售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邀请她参加专家义诊,有的邀请她去外地旅游疗养,有的邀请她参加公司年会……不管叫什么名字,无一例外,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让老人掏钱。 有钱买保健品。

“我的低血压问题,多家保健品公司请来的专家发誓一定能治好,但尝试了这么多产品,却没有任何改善。” 时间长了,姜阿姨发现这些保健品的分量并不大。 效果很好,而且价格也贵。 家里还剩下很多没吃完的保健品。

这几年,尽管她清楚保健品的功效以及行业惯常的销售套路,但她还是在保健品上花费了数万元。 有一次,在听健康讲座时,姜阿姨就决定不买了。 但当推销员用乞求的语气夸大生活的艰难时,她再也受不了了,买了两种产品。 “小孩子说,他刚从外地来到上海打工,靠卖保健品的佣金生活,我也很同情他。”

上次买保健品是今年年初,姜阿姨又去听健康讲座。 会场内,一位自称拥有祖传中医秘方的医学研究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 吃完饭后,他为老人免费针灸把脉,准确诊断出她患有低血压等慢性病。 听到两个可以帮助恢复健康、防止疾病复发的“药方”后,姜阿姨又付了钱。

骗子最终被杨浦警方抓获,其诈骗手段也被揭穿:准确的诊断其实是涉案人员事先了解到的信息,而所谓的药品被鉴定为骗子用糖果加工包装的。和其他食物。 在民警的努力下,姜阿姨拿回了“药钱”。

所谓的古方、高科技药物,其实都是糖果做的(警方供图)

“我觉得保健品有好有坏,比吃药好,至少可以帮助我保持健康,增强免疫力。” 面对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姜阿姨对保健品还是有一定态度的。 模糊的。

蒋阿姨没有向记者透露这些年来保健品的总支出。 当被问及今后是否会购买保健品时,她并没有像之前谈话那样很快给出明确的答案。 想了想,姜阿姨说道:“我现在对旅行不太感兴趣,也不会接陌生人的电话……”

被忽视的需求

在上海,公安部门纷纷开展反诈骗宣传会销保健品属于诈骗吗,媒体也曝光了多起保健品诈骗案件。 然而,不少老年人仍然沉迷于保健品骗局。

记者走访了一些被骗的老人,发现与姜阿姨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大多数老年人其实都知道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并没有那么“神奇”,但他们仍然愿意购买昂贵的保健品。 他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态? 这种心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

“进入老年,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面临很大的变化,**的挑战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会引发健康焦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社工沉昌义介绍,无论是购买明显造假的保健品,还是购买正规医疗产品,本质上都是老年人追求健康的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需求。 许多欺诈案件本质上是由健康焦虑引发的购买行为。

工作中,沉昌义和同事发现,受骗的老年人通常有两类。 **类老年人实际上没有任何身体疾病。 他们常常只是“感觉不舒服”并怀疑自己患有疾病。 “可能偶尔会出现个别症状,但这些老年人会对身体的各种指标和症状特别敏感,这时候他们可能会有维护自身健康的动力,从而引发购买行为。”

另一类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在对这些老年人进行心理分析时,他发现他们往往希望用最少的钱、最快的时间解决尽可能多的健康问题,而这恰恰符合很多保健品的核心卖点。 “很多保健品都会宣传自己非常有效,可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声称吃了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沉昌义说,很多老年人看到广告后会很兴奋,抱着尝试的心态购买。 保健品。 而一旦你开始这种尝试,你就陷入了陷阱。

正在侦查一起保健品诈骗案的虹口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王媛媛注意到,近两年,保健品宣传中经常使用前沿、新兴的科研术语,更加令人困惑。老年人。 “当老年人面对很多描述保健品的新术语时,其实很难真正理解它们,他们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高端’,这就更加强烈了老年人尝试的意愿。”

更需要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常常用简单粗暴的“头脑不清”来掩盖老人对自身健康的焦虑。 就像算法编织成“信息茧房”一样,缺乏沟通和交流的不同代人也被分隔在不同的世界。

“从表面上看,老年人面临的是一个医疗问题,但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 在沈昌义看来,老年人健康焦虑的背后是多种社会问题。 在门诊,他和同事们发现,很多老人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人生的诸多遗憾。 一些老年人对目前的家庭生活不满意,各种焦虑表现为对健康状况的不满意。

“中国老年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当他们有情绪问题时,他们不太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而是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即通过身体的不适。” 沉昌义解释道。

这种情绪的背后往往有很多家庭因素。 比如,老年人退休后,失去了以前的社会交往,缺乏价值来源,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但心理问题不缓解,“身体”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吃再多保健品也无济于事。 。

两道防护屏障

近年来,保健品造假现象愈发频繁,打击治理力度也相应加大。 今年4月开始,公安部署了为期6个月的重点打击老年诈骗案件,保健品诈骗是重点打击领域。 在高压打压的形势下,市场乱象虽然得到有效遏制,但造成乱象的隐患和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

显而易见,骗子的套路在不断“更新升级”,而电商、社交平台的发展也拉长了骗子的触角。 在资深反诈骗民警眼中,各种变化下都有相对固定的核心套路。 根据警方的办案经验和分析,保健品诈骗团伙主要有以下五个套路——

套路一:“免费服务”,为老人提供各种美食品尝、试用、免费按摩等服务,还冒充一些官方机构进行免费体检等,以了解老人的个人、家庭情况以及经济状况,引诱老年人参加他们的健康讲座,进行营销活动,进而推销保健产品;

套路二:“家庭公关”,通过经常问候老人,甚至与老人聊天,取得老人的信任,这一点在销售一些“按摩椅”、“保健床”等大型理疗产品时尤为重要;

套路三:“用爱回馈”,邀请老人参加免费旅游、免费体检,一方面让老人感受到关怀,另一方面告诉老人自己适合这些产品有针对性地;

套路四:“夸大疗效”,通常故意将保健食品与药品混为一谈,称其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有些所谓的“神药”甚至不是保健食品,而是普通食品;

套路五:“假装发声”,听课时安排“患者代表”上台发言,或者利用提前获得的信息冒充现场诊断结果,最后让老人买单消费。

类似的套路在各种反舞弊宣传中屡屡提及,但也曾一度困扰监管者:这是销售手段还是欺诈手段? 同时,保健品监管涉及食药监、工商、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涉及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执法处罚等多个环节。 形成联合监管力量,又是一次考验。

去年12月30日,“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严惩“一老一少”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针对“保健品欺骗老年人”行为,《解释》明确规定,此类犯罪的实施符合诈骗罪规定的,按照诈骗罪定罪处罚。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撑。 今年,全国打击整治养老金诈骗专项行动雷霆万钧。 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打击整治闭环,成效显着。

除了在宏观层面建立总体防护屏障外,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也需要修复。 “总的来说,焦虑需要解决,缺乏安全感需要弥补。” 沉昌义说,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方式就是陪伴和沟通。 “理解老人、关爱老人、帮助老人找到与社会的联系和自我价值”。

招商策划招商外包服务 www.zhaoshangg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