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房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文化为加快房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旅游强县,编制本计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个五年,乘势而上,踏上建设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当前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县域文化和旅游既要发挥展示文化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又要注意防范逆全球化冲击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 国内形势面临一系列新特点、新要求。 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文化和旅游不仅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作品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加强文化引领,改善民生和文化福祉。 “十四五”规划是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重大部署。 这是规划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顶层设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开展房县“十四五”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房县“十四五”规划工作的通知》按照“十四五”规划《基本思想前期立项研究》等文件精神要求,开展《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工作。 经过专题研讨、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现场考察,总结“十三五”的经验、成绩和不足,共同探讨新形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达成以下共识:成立:
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明确了全县生态文化旅游的战略意图,明确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县域社会发展,是未来五年文化旅游的重点。 行业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房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房县三大产业之一。 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每年编制实施专项工作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 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擦亮“诗经、米酒、野人”文化名片,加快大梅房县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和抓手。 贯彻美丽房县新发展理念,实施“旅游+”战略,持续繁荣文化旅游产业,以生态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促扶贫,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对促进房县生态文化旅游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机遇
一、发展基础和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借‘两山’名誉、传承‘两山’辐射、互补‘两山’发展战略”。以“两山”、融合“两山”和发展全域旅游为理念,立足山水,弘扬文化,全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12年、2015年、2016年,房县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强县”、“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实现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质量和数量实现新跨越。
(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一、文化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明确围绕“一个定位”(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市),坚持“两个支撑”(文化传承、自然景观),为健康、生态、文化(石井文化、野人文化、黄酒文化)“三张名片”,旅游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8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4%和34.92%。
二、全球旅游示范县创建成效显着
将湖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评估,形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成功举办了《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暨3月3日文化艺术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诗经文化、米酒文化影响力显着提升。 立项工作于2018年8月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取得阶段性成果。
3、突破建设资金瓶颈
通过招商引资、融资合作等方式,引进特色小镇、景区投资开发公司,推行旅游PPP投融资模式,有效突破了方州古镇、土城等项目的资金瓶颈。黄酒民俗文化村、西关印象。
4、服务设施显着改善
房(县)石(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车,十堰高铁站开通。 超一线城市旅游交通行程进入3.5小时旅游圈,大大提高了出行服务的便利性。
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4G通信网络覆盖城乡,实现交通网络化。 石柱路、瑶瑶路建成通车,环城北路、完颜路、门中路、杜阳路等有序推进,什邡一级路、环城南路等重大工程取得突破前期工作取得进展。 省道主干道路面技术状况(PQI)达到92.3,路面优良率达到96%。
已建成以城关县为中心通往各景区的道路交通,开通了县城至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和十堰至房县的旅游直通车,并设置了旅游识别标志、停车场、公路沿线旅游节点、景区已初步建成。 加快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全县新建或改建旅游厕所48个,全县景区和城区旅游厕所全面实现专用厕所清洁。
着力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品质。 全县现有星级宾馆5家,星级农家乐97家(其中四星级、五星级宾馆2家),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9家。 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银宿级民宿、乡村旅游主干线项目示范点1个,旅游、餐饮、住宿品牌初步形成。 房县传统名菜“上龙席”走进央视,野人古镇100户民宿改造+精准扶贫工程初步完成。
五、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旅游产品形成系列。 房县压缩黑木耳、真空包装小花菇、庐陵王米酒、房县鲵、冷水红米、神农魔芋、中草药保健茶等房县特色旅游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新的旅游项目不断创新。 “十三五”期间,全县签约旅游项目13个,合同资金60亿元。 神农大峡谷景区、武当国际滑雪场二期工程、樱花岛景区、土城米酒民俗文化村开业。 武当国际滑雪场三期、大木城郊游带、房县旅游综合体、房州古镇、西关印象、竹林民宿公社、清风大裂谷等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黑龙洞、户部溪、巨龙河等项目开工建设。 野人洞(谷)、观音洞、天月温泉、石景源森林公园、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神农大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通过景观价值评价。 鹿岭王酒庄、华田九溪黄酒民俗文化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土城黄酒民俗文化村、殷吉府石井小镇特色鲜明,方州古镇已初具规模,大木“好水之乡”迅速形成。 野人谷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休闲镇、国家卫生乡镇、文明乡镇,城关镇、庆丰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乡镇。
六、旅游市场持续扩大
拓展精品旅游线路。 以“中国房子,你的家”为品牌主题,重点策划了野趣探索、田园风光、红色文化、精品赏花、乡村采茶、时令水果采摘、养生保健等一批优质产品,诗经之源,食之体会。 将联合多部门开展线上线下特色旅游产品宣传推广。
拓宽重点客源市场。 湖北、重庆、陕西、四川4个地区共15个县区联合成立“大巴山旅游联盟”,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产品。 开展“房县·房山”旅游资源推介会。 已邀请厦门、武汉、西安、河南、四川、宜昌、荆州等地的600多家旅行社来房县考察。
开展多元化主题宣传。 成功举办三届黄酒音乐帐篷节、旅游美食烹饪大赛、旅游风光摄影大赛、乡村年货节、樱桃采摘节以及2018湖北房县全国旅游营销推介会暨全国旅行社媒体考察等活动。 成功承办了2018湖北省茶文化行暨十堰万里茶道行(房县站)启动仪式、2019中国船钓(路亚)公开赛---湖北房县邀请赛以及奇石展旅游活动等活动。
(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一、融合发展多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全域旅游发展有力促进了旅游与农业、工业、美丽乡村等产业融合。 全县以餐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从业人员近6000人,间接就业人员24000余人,农村贫困旅游产业人员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全县形成了大景区带动、农旅融合、旅游商品制造、工旅融合四大模式。
专栏1 成功案例
案例一:杜川村集体和群众参与山林资源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开发。 在旅游各环节,在餐饮、住宿、商业、景区等方面,实现“创业致富、就业致富”,成功脱贫致富。
案例二:土城黄酒民俗文化村投资逾千万元建设黄酒民俗村,发展黄酒专业酿造户257户,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 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与芦岭王酒厂合作,农民家庭酿造米酒,芦岭王酒厂包装销售。 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黄酒生产户200余户,年销售黄酒800万斤,产值超过8000万元,直接就业1300多人,人均收入增加收入3000多元。 2018年10月,土城村与湖北中国青年国际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投资2.8亿元的华天九溪神农谷国际生态康养项目落地土城黄酒民俗村并开工建设。 在产业形态上,项目积极探索“旅游+大健康”、“旅游+文化”、“旅游+智慧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顺应了国家“旅游+智慧科技”的发展趋势。 + 全面健康”。
二、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加大,千里坊县旅游品牌成功打响
中央电视台《**次》、《回家吃饭》栏目对房县笼席、小花菇、旅游景点等进行了专题推介。 参与《魅力唐人街》现场拍摄及投票活动,取得实效。 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2019年成功举办3月3日庙会、中国旅游日·神农大峡谷·房县登山游、5.19“让文物出来晒太阳”、北京诗词文化交流展、“湖北野人马帮· “游花田九溪”大型骑行活动、“诗经之乡·房岭”全国读书巡展、2019中国船钓(路亚)公开赛等活动——湖北房县大赛有力提升了房县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初步形成了千里房县、石九远房的旅游品牌。
2、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机遇
未来五年,房县基本具备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机遇更多、前景广阔。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期。
国家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旅游业爆发期
在人类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国际环境下,中共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在这一新发展格局理念指导下,“十四五”期间,房县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品特色等旅游要素丰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旅游资源多样,发展开放潜力巨大。 共建共享意愿强烈,国内循环为主体。 就是扩大旅游消费内需,建立和维护文化旅游产业链、供应链,房县将进入高质量旅游产业爆发的新时期。
国家大战略下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审议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房县地处国家重大战略交汇点,区位优越。 全市产业在投资吸引力、劳动力、交通运输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迫切需要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增强旅游发展韧性,拓展生态旅游发展空间,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强大市场,推动经济内需内生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黄金机遇期,着力坚持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和中国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中部地区。
生态优先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核心带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房县地处鄂西“三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在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心两翼三高地”发展格局中,房县地处“两翼”“三高地”绿色发展高地。 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倡导环保、倡导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方式。 以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体系为主要载体。 房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助力绿色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旅游业紧紧围绕生态核心,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新基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滑最快、最有效的手段。 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是以5G、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领域,以及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民生消费升级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着。 这些领域是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供给的**结合点。 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新”,以改革创新推动新一轮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足发展短板,激发经济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努力抢占发展机遇。 推进数字化工程,力争实现光纤宽带、无线宽带、广电网络全覆盖,重点城镇5G全覆盖。 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将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旅游”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期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的紧密耦合,催生了平台型的创意文化产业——互联网旅游、生态文化。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升级。 ,旅游配套服务全部在互联网上完成,房县与世界没有距离,旅游产业空间全面打开,旅游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到来,极大促进了产业链转型升级。
(2) 挑战
“十四五”期间,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严峻问题和挑战:
基础设施欠发达
房县无铁路、航空运输,公路无法联网。 房县至十堰一级公路尚未建成。 城市主次街道尚未连成网络,“一环四纵四横”的城市主骨架尚未形成,旅游服务设施尚待完善。
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产业升级有待加快
截至2019年底,房县旅游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较低,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中国旅游品牌百强企业。 文化旅游产业与电子信息、互联网等融合程度较低,传统旅游服务业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旅游发展任务艰巨
我县地处“两山”之间,过境旅客较多,防控任务十分繁重,维护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艰巨。 疫情给服务业带来巨大压力,全面恢复旅游生产任务艰巨。 科学、客观、准确评估新冠疫情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找准疫后恢复的“瓶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根据国土主体功能区和湖北省规划,房县属于国家限制开发区(秦巴山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旅游产业用地限制,生态补偿补助标准搬迁支持力度低,生态文化旅游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和加强。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规划期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规划范围为房县整个国土空间,总面积约5110平方公里,覆盖20个乡镇(城关镇、红塔镇、军店镇、化龙岩镇、蒙古寺镇)镇、大木厂镇、庆丰镇、土城镇、野人谷镇、白河镇、姚怀镇、银吉府镇、沙河乡、万峪河乡、九道乡、上坎乡、中坝乡、姚坪乡、回龙乡、五台山林场)。
二、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针。 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满足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社会稳定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良好开局。 积极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省政府“一核两带三区”和市政府“一心、两翼、三个高地”的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 全面打造“十堰副中心城市、房州新区”目标,找准问题、正视差距、夯实基础、补短板、谋长远,促进生态文明繁荣发展文化旅游,全面建设鄂西北文化强县和生态旅游健康区。 养老中心、省级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优化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完善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以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挥房县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高品质生态文化精品景区,培育leading enterprises with stro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strive to create new growth points for the county economy.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Fang County has developed rapidly, healthily and with high quality.
3. Basic principles
(1) Adhe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Adhere to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culture and tourism work, firmly grasp 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e talents, keep integrity and innovate, insist on putting social benefits first, and realize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nefits are unified. Closely follow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ocus on solving outstanding problems, promote in-depth reform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promote high-level open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Respect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increase the people's cultural participation, stimulate the people's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promote the unity of meeting the people's cultural needs and enhancing the people's spiritual strength, so that the people can enjoy a more substantial, richer, and higher-quality spiritual culture life, and constantly realize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benefit the people, further promote the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suppor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 use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and realize the benefit and shar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3) Adhere to technology-driven
Highlight the core posi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uid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u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and main content to promot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important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un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 promote cultural undertaking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urism to achieve higher quality, more efficient, fairer, more sustainable and safer development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4) Adhering to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a wider range, deeper level, and at a higher level,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other field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e Fangxian as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global touris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f Fangxian, Shennongjia and Shiyan urban areas and even a wider range of global tourism, creat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ower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Northwest Hubei, and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 customer Source sharing, market win-win.
(5) Adhere to the system concept and security defense line
Adhere to an effective market and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to pay equal atten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stimulate
To develop the vitality and motivation of market entities to innovate. Make better use of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stimulating, guiding and supervising cultural and touris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ptimize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departments, coordin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such as projects, funds, talents, and policies, and form a joint force for cultural and touris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ild a solid line of defense for ideology and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protec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y empowering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ultural content production and tourism service processes through technology.
(6) Persist in highlighting key points
Optimizing the spatial layout of eco-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lying on the gold tourism route connecting Wudang Mountains to Shennongjia, supplemented by the Fangxian Eco-cultural Tourism Area, and taking the supplementary areas, collaboration areas, destinations, routes and scenic spots of eco-cultural tourism as the carrier , adap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rovid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promote the characteristic, branded, and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eco-cultural tourism in different spaces. Focusing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exploring Fangzhou's history and culture, modern leisure and consumption tourism as new growth point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s tourism industry to a new level.
4.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1) Open cooperation strategy
Promote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Fangxian into a sub-central city of Shiyan and build a new Fangzhou New Area in Fangxian, deepen tourism co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major regions of Wudang Mountain, Fangxian, and Shennongjia, and jointly build the "Eco-Cultur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Belt in Northwest Hubei"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Shiyan City---Fangzhou New District Tourist Belt Construction and Zhushan County---Fang County---Shiyan City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Through direct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 mutual promotion mechanism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guide and encourage relevant tourism organizations and cross-strait travel agencies to work together. Coordinating and improving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with domestic first-class standards, opening and improving various transportation such as roads and air transport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three-dimensional tourism that directly leads to tourist destinations at Wudangshan Airport, Xiangyang Airport, Shennongjia Airport, Shiya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and Xiangyang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transportation.
(2) All-for-one tourism strategy
Based on the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develop Fangxian tourism with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scenery and city, and overall planning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finely excavate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all-for-one tourism spa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enic spot;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urbanization through tourism, and establish Improve Fangxian's unique thinking and path of all-for-one tourism integrating scenery and city, and establish a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whole city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3)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guidance of tourism innovation,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tourism +" plan, expand new spac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uild new product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idea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crease efforts to build tourism projects that are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culturally attractive, and ha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ourism mechanis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 of tourism service standard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ourism services;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ourism service improvement plans to create a new brand of tourism quality.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ourism investment promotion plans to expand new space for tourism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4) Ecological leading strategy
Strengthe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ly on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mountains and their water systems, lakes and wetlands, build a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mountains, forests, bays, and valleys, and enhance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cological products.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ully impl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vincial-leve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s, strive to create national tourism standardization demonstration counties, implement rural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beaut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actions, and build a number of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attractions.
(5) Wisdom leads the strategy
Leading the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Fang County's tourism marketing, service and management through smart touris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ng County's smart county, forming a technological tourism experience area, smart hotel, and smart scenic spot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guiding BAT to expand into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ivating e-commerce Tourism service and new "Internet +"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l.
(6)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endowment of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dig deep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layout, service facility construction, brand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product promo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provincial-level global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s, etc., pla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business forms with high standards, and do a good job of "ecological + Tourism", "Culture + Tourism", "Agriculture + Tourism", "Industry + Tour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integrated article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attractiveness of cultural tourism in Fang County.
Five, development ideas
Optimize the overall layout of ecological cultural tourism, enrich the product system of ecological cultural tourism,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of ecological cultural tourism,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 all walks of life", and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1) Aiming 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openness, and sharing", we will focus on solving key issues and major contradictions that affect the travel experience of tourists, and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tourism with the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2)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red tourism, heritage tourism, rural tourism, and industrial tourism,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will be enhanced.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to vigorously excavate and make full use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deeply integrate them with tourism products, and launch a large number of products deeply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tourism. The deeply integrated "cultural tourism + all walks of lif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not only expands the cultural tourism market, enriches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mproves the format of cultural tourism, but also will be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ousing The largest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the county's eco-cultural tourism.
(3) Focus on creating "core-focus-radius" scenic spot tourism
1. Taking "Sufang County - Visiting Xiguan - Climbing Wudang Mountain - Touring Shenlongjia" as the core of tourism
Compar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Xiangyang Ancient City, Wudang Mountain, Shennongjia, and Yichang Three Gorges tourism resources, Fangxian's resources are slightly inferior, but Fangxia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s profound. The impression of Xiguan integrates ancient city culture, Fangzhou's historical culture, rice wine and food culture. Bright, the five rivers and ten banks are charming at night, and it is a depression in tourism consumption in Northwest Hubei, with obvious advantages in attracting tourists.
Fangxian has huge potential in housing and tourism markets. The ancient city of Fangzhou and the Wuhe and Ten Bank leisure districts, bars, coffe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igh-end barbecue business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plenty of space and scenery for leisure and fun. With hot springs, rice wine, cage mats, cherries and fungus and other health consumption industries around the night as the core, it will create a new form of characteristic tourism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rounding scenic spots.
2. Focus on the savag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 of Fang County is the savage culture. The overall packaging of the three scenic spots of the Savage Valley, the Savage Cave, and the Shennong Grand Canyon has been upgrade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ich and unique advantages of wine and food such as rice wine, cage mat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fungus and shiitake mushrooms, 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ourism service industry in Fang County. Utilizing the central advantages of core themes such as hot springs in the county seat, cherry blossoms in Nanshan, and the beautiful night scenery on the five rivers and ten banks, it integrates accommodation resources such as Savage Valley Ecological Leisure Town and Jundian Tourist Town to form a high-quality residential housing county service industry. Guided by theme amusement projects such as Xiguan Impression 72 Square, Qilihe National Security Site, Shijing Cultural Expo Park, and Central Park, we will create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ourism in Wanlefang County, and strive to achieve successful diversion, attract tourists from surrounding areas, and bring Wangfang County Tourism Industry.
Make full use of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and "Shen Nong's Materia Medica", the precious wealth of Fangxia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d form a new growth point of tourism economy.
3. Take the half-hour circle around the county as the radiation radius
Excavate and divert tourists from Wudang Mountain and Shennongjia, create attractions within a half-hour drive around the count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Jundian Town and Jundian Sports Town, Tucheng Yellow Wine Culture Folk Village, Tianyue Hot Spring, Guanyin Cave, and Nanshan Cherry Blossom Park and other scenic spots to attract tourists from Wudang Mountain and Shennongjia to visit these scenic spots, and striv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long-distance tourists.
(4) Guide the global tourism with the strategy of "six completes"
Panoramic construction: form a global tourism impression of "beautiful scenery at every step and surprises everywhere", and optimize the overall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service environment of Fang County.
All-season experience: All-day, all-season travel experience and full-sensory project design. Cultivate four-season full-time products, so that Fangxian's tourism in the off-season will not be weak, and the peak season will be more prosperous.
Whole-industry development: Cultivate tourism as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Through "tourism +"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t will drive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cultivate new formats, and lengthe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in of Fang County.
Particip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Focusing on the sharing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 the concept of tourism is truly integrated into the lives of resident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ense of ownership of residents, promoting tourism to benefit the people, and realizing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he whole people.
全方位服务:构建全方位服务链,以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乡镇为中心,健全完善旅游交通换乘体系、旅游咨询服务体系。
全区域管理:将房县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
(五)以“四大路径”为全域旅游之抓手
1. 以“一心引领、两带引擎、十核辐射”为发展路径
一心引领:以县城温泉资源为核心,整合天悦温泉、樱桃谷温泉、庐陵王故居、神农源中药材交易市场等资源,打造盛唐风雅品质度假城;以鄂西北旅游母港为标准建设房县游客中心;以西河为重点建设县城休闲公园;积极引入专业的旅游运营商,开发主题度假酒店、主题商业街区、主题养生会所等项目,将县城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为一体的风雅房陵旅游城市综合体。
两带引擎:以尹吉甫、青峰、城关、红塔、白鹤、军店、化龙堰、土城、大木厂等乡镇为核心,结合诗经文化、流放文化、黄酒文化、民俗文化打造华夏风雅文化休闲引擎;以野人谷、上龛、九道等乡镇为核心,基于自然山水和纯净生态构筑秦巴宝藏生态度假引擎。
十核辐射:以土城镇为核心的黄酒文化体验板块推进;以野人谷镇为核心的生态野趣度假板块推进;以大木厂镇为核心的乡村民宿聚落带推进;以五台乡为核心的森林康养旅游区推进;以窑淮镇为核心的茶旅特色旅游区推进;以上龛乡为核心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区推进;以九道乡为核心的边贸慢城推进;以青峰镇为核心的地质科考旅游区推进;以姚坪乡为核心的水域生态休闲带推进;以沙河乡为核心的农旅特色板块推进。
2. 以四大项目为龙头构建全域旅游体系为带动路径
中国野人谷——整合G209国道沿线野人谷、野人洞、挂榜岩、岩屋沟、黑龙洞景区,整体提升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变分散同质为聚合发力,大力开展野人探秘体验、野人主题度假、野人主题营地、野人主题节庆活动等项目,增加景区消费环节,全面提升品牌价值,形成龙头带动。
房陵温泉城——以县城温泉资源为核心,整合天悦温泉、樱桃谷温泉打造盛唐风雅品质度假城。积极引入专业的旅游运营商,开发主题度假酒店、主题商业街区、主题养生会所等项目,将房陵温泉城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为一体的温泉主题度假区。
诗经文旅城——以宝堂寺、尹氏宗祠为核心打造国内**个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通过文化元素结构重组,开发诗经文化朝圣、诗经小镇、十五国风、中华诗词文创园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西关印象七十二坊——以现有西关印象景区为依托,打造二期项目西关印象七十坊。围绕原房县汽配一厂工业遗产的高水平保护性利用,建设集艺术家公寓、loft工作室、艺术展示区等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综合体,打造具有工业风的艺术园区,可居住、可参观、可游玩,更好地承接一期项目,丰富西关印象新业态。
3. 以围绕产品主题做文章升级产业为培育路径
产品培育主要分三步走。**步对现有景区项目进行主题IP包装,形成文化主线,打造核心吸引力,包装策划一批重点文化旅游、生态度假、乡村风情体验项目,形成持久文旅品牌产品。第二步提升产品品质,重点从文化体验和生态度假着手,从大众体验向中高端体验度假升级。第三步结合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生态科普、生态游乐、健康养生、品质度假等内容,进行产品开发,形成链条发展,融合升级“旅游+”的泛旅游产业体系,推进重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4. 以多方式多角度多线路联动内部及周边资源为联动路径
进一步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G209国道联动武当山、神农架,形成鄂西北黄金旅游线路。内部串联土城镇、白鹤镇、城关镇、野人谷镇;依托S477省道,联动丹江口水库;依托十竹公路,形成十堰房县竹山旅游线路;依托G346国道,西向联动竹山竹溪,打造万里茶道;东向联动保康,以G346国道为轴线打造华夏风雅文化休闲带,串联城关镇、军店镇、化龙堰镇、红塔镇、青峰镇、五台乡、尹吉甫镇;依托车中路、狮九路,串联房县西南片区,打通九道神农架旅游公路;进一步扩大西南片区与神农架的环线联系;打通中坝毛家山林场与竹山九华山林场旅游公路,形成片区式共同开发。
六、发展目标
(一)总体定位目标
创建“游神农架—登武当山—乐逛西关—醉宿房县”文旅品牌,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乐逛”“醉宿”的品质服务招牌,以野人谷镇和武(当山)神(农架)生态旅游沿线景区为景点串珠,以土城镇的诗经黄酒文化和军店体育小镇文化为地域特色代表,形成三大特色旅游片区,壮大产业集群,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将房县打造为全国旅游中心城市之大业,初步形成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之目标。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即房州自然历史文化体系,含野人文化、诗经文化、黄酒为代表的唐城餐饮文化等),及古县城休闲特色(西关印象、滨河两岸民宿、五光湖色音乐喷泉等)消费旅游为核心,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塑造国内**的超级文化品牌IP—“千里房县·诗酒远方”,以经典的自然山水和丰厚的地方物产为基础,把握交通区位优势,发挥房县旅游的后发优势,以超前的旅游经济视角,发展情感经济、体验经济、休闲经济、文旅创意经济、健康经济。摈弃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模式,以大资本、大投入、大项目打造县城景区的龙头旅游品牌,带动一批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森林小镇、康养小镇、文创街区等项目,以开放的姿态,做大“旅游+”各行各业大文章,真正将旅游业转变为房县战略支柱产业,让房县文旅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助推武汉房县神农架成为中国旅游黄金板块。
(二)形象定位目标
千里房县·诗酒远方
(三)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强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诗经、黄酒、生态等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全县社会文明促进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代表房县文化形象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实现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各类文化设施数量(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演出场所)处于全市前列,文化设施年服务人次达到省市要求标准。文化产业更加健全度假酒店品牌策划,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我县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备,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 市场在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文化旅游发展取得新成效,文化和旅游生产要素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和旅游领域,新兴技术在我县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各层级政府职能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示范主体,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科技型行业领军企业。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业对全县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深入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县内旅游和外来游客人次稳步增长。
展望2035年,我县建成社会主义文化旅游强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四)主要规划指标
全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十四五”规划目标见表1。
——创建1个***特色小镇(即野人谷生态休闲小镇),1个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即野人谷5A级自然风景区,以双野景区为核心,融合神农大峡谷、云盘岭、挂榜岩、黑龙洞景区),3个***旅游休闲度假区(即花田酒溪国际康养基地、野人谷生态康养基地、柳树垭国际康养基地---富泉山森林康养小镇),5个4A级旅游景区(即观音洞、樱花岛、宝堂寺、青峰大裂谷、诗经文化等景区),10个1A级景区(即显圣殿、虎步溪、聚龙河、天宝山、停舟山、白马沟龙洞、白莲洞、天坪原始森林景区),构建9条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和20个精品旅游项目。
表1 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十四五”
规划目标分项指标
序列号
指标名称
2019年现状
2025年调控目标
指标类型
旅游业总收入
62.2亿元
110亿元
预期性
县外游客年平均增长率
5%
10%
预期性
过夜游客人数
30万人次
100万人次
预期性
年接待游客总数
803万人次
1300万人次
预期性
五星级标准的
酒店数量
1家
预期性
驻县旅行社数量
5家
预期性
5A级景区创建
预期性
4A级景区创建
预期性
其他A级景区
10
预期性
酒店床位数
5000
12000
预期性
旅游大巴数量
15
预期性
——新建“一中心四馆“景区。在房州新区(或选址于城关镇周边,距房神高速、呼北高速出口及野人谷(洞)文化景点较近之地)创建一个“游客中心+四个博物馆”的新景点。建设一个“两山”之间的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新建房州诗经文化博物馆(展示诗经文化、千年房县历史、人物、民俗等)、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以及特色主题馆(如:黄酒博物馆、房县饮食文化博物馆、七里河国保文物博物馆等)。
——创建一座神农药谷博物馆。高举中华神农药谷旅游品牌大旗,将《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四大中草药名著的数百个版本、编著史、编著人等历史文化资料进行展示,将房县2518种中药材与四大中草药名著展示相结示,将传统中医药、中药材、健康食材、房县饮食文化等融合展览展示,将各种药材成品、半成品及新加工食药品展示销售,充分体现文旅、中药材、健康饮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产业业态,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专栏2 创建条件背景
房县是神农尝百草之地,是神农搭架采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道地药材主产地之一。唐代**的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和明代李时珍都在
这里寻药立著。《本草纲目》中70%的中药材标本采集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县就被国家确定“黄连之乡”“党参之乡”。产自我县的中药材品质上乘,药效成分明显高于国内其他产区(如房县柴胡总皂苷含量高达0.9~1.5%,房县白及有效成分白及多糖含量高达40%,房县天麻素含量高达0.8%,房县黄连小檗碱高达9.0%,一般仅为4~8%),畅销国内中药材市场。珍稀名贵药材七叶一枝花、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红豆杉、金钗等具有极其珍贵药用价值,开发前景广阔。
——建设生态旅游健康城。围绕创建“中国神农药谷”品牌、繁荣黄酒特色文化、构建鄂西北全域旅游核心区等为中心,打造生态旅游健康中心城。
——建设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个(神农源中医药大健康文旅养生城)、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上龛药材小镇)。 建设云盘岭森林康养、花田酒溪国际森林康养度假中心、柳树垭森林康养项目(云天宫廷国家度假区),发展以野人谷、神农大峡谷、大木森林公园等一系列景区为载体的天然氧吧,将房县打造成医养康复型、异地旅游养老型和老年宜居社区型为特色的养老服务基地。
——打造姚坪乡茶园康养旅游基地。姚坪乡茶园面积1.7万亩,“盛唐春韵”品牌茶叶在2017--2018年连续获得十堰市制茶大赛桂冠,打响了品牌,全乡形成了浓厚的茶艺文化。品一壶清香的茶,游生态有机茶园,听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美丽故事,享受着康养生活之美妙,成为“农业+文旅”康养休闲新旅游模式。
——建设一批乡村民宿(名镇、名村、民宿、名线路)。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3个(军店镇、尹吉甫镇、土城镇),湖北省旅游名村8个(杜川村、八里村、陈家铺村、五谷庙村、高桥村、土城村、窑淮村、三座庵村,其中杜川村、八里村、土城村申报全国**旅游重点村),湖北省旅游名街2个(军店老街、西关街),湖北省银宿级民宿6个(西关印象民宿区、花田酒溪土城民宿区、千家岭民宿区、竹林边民宿区、云盘岭山庄、挂榜岩民宿区)。
——完善一批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区布局一批星级酒店,在城区西河两岸、商业街区布局餐饮住宿服务。创建5星级酒店1家、4星级酒店2家、3星级酒店5家。全县酒店床位12000张,到2025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推进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与主干道公路连接线交通设施提档升级。
——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动旅游企业线上预定、快捷入园和智慧导览,整合服务平台,实现便捷旅游、高效旅游和满意旅游,建设100平方公里智慧旅游圈。加强旅行社合作,积极引进中青旅等知名企业参与房县旅游市场开拓。争取到2025年,入驻房县旅行社达5家,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第三章总体布局与重点任务
依据国家旅游相关规范标准,结合全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将全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划分为若干个旅游主题片区。不同片区依托自身优势度假酒店品牌策划,明确重点方向,实施差别化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推动一批重点旅游产业项目落地。
一、山水林田城一体发展,优化旅游空间格局
(一)创建十堰南部中心旅游城,打造房州文化旅游中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房县县城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大力发展城区教育、文体、旅游等设施,建设并形成鄂西北游客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博物馆群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形成能服务于十堰、竹山、竹溪等地群众,成为十堰南部中心旅游城市。
以城关镇为主体,辐射红塔镇、军店镇——打造房州文化及吃喝玩乐休闲消费区。充分利用“两山”中间的中心点、G209国道与G346国道的交界点之区位优势,以县城一河两岸景观(从大河的三海至北门河桥,上游为亲水体验,中游为餐饮夜市文化,下游为民宿休闲)为中轴,以县城温泉资源为核心,整合天悦温泉、樱桃谷温泉、观音洞景区、西关印象等资源,打造生态文化休闲消费旅游健康城。以一个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神农药谷博物馆、诗经文化博物馆、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黄酒文化博物馆等景点核心抓手,积极引入专业的旅游运营商,开发主题度假酒店、主题商业街区、主题养生会所等项目,将县城建设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养生、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城市综合体和休闲中心。
(二)加快建设国家4A和5A级景区
1. 创建野人文化5A级景区
以野人文化为核心,以“双野”景区为中心,整合区域内现有的挂榜岩、神农大峡谷和黑龙洞,整体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房县野人谷。全面提升房县野人谷旅游品味,大力开展野人探秘科考、野人文化演艺、野人特色餐饮、野人营地、野人度假酒店、野人度假村等项目转变观光为主的发展模式。
2. 创建4A级黄酒文化特色小镇
以房县黄酒文化为核心,以黄酒民俗文化村为载体,做大做强房县黄酒文化IP,拓展民俗文化内涵,以体验式、情境式、场景式开发为手段,打造民俗街区、黄酒博物馆、农特产品超市、传统作坊等项目,建设土城黄酒产业和黄酒文化特色镇。
3. 建设九道兵寨文化4A级景区
规划将九道乡集镇作为九道兵寨文化的核心载体进行改造,将边贸文化与兵寨文化相结合,以“慢生活”的理念贯穿小镇改造的各个环节,打造一个兵寨边贸特色风情小镇。九道山水资源优良,尤其是阴峪河峡谷沿线的林、泉、洞、瀑、奇石等资源丰富,具备打造成为4A级景区的资源禀赋,规划以瓦房坪作为中心,分段开发阴峪河峡谷,打造九道乡的龙头产品。
(三)创建国家康养基地品牌
1. 培育“中华神农药谷”品牌
将房县中医药与养生、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构建以房县城(或房州新区)为核心,以华夏中医药大健康文化和秦巴山脉中医药大健康生态体验为两翼,以沿G209国道养生养老文旅带与沿G346国道中医药产业带为两带,以四大中医药大健康协调发展为增长极,构成房县中医药大健康与文旅产业充分融合的特色产业,打造为世界知名的“中国神农药谷”产业基地,力争成为“两山”游客必游必体验享受的旅游产品,培育为康养旅游的**品牌。
2. 创建上龛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以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为依托,将上龛乡打造为鄂西地区名贵中药材的种植、科普、研发、仓储、交易基地和原生态中华小蜜蜂养殖体验基地,开展养生健康旅游,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3. 创建五台山林场***森林康养基地
五台山林场集山、水、塔、林、峡、洞为一体,聚雄、奇、秀、幽、野于一身,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其重点森林风景资源主要有原始森林、大面积分布的天然次生林和百里峡画廊等自然资源景观。将五台乡建设为以生态观光、森林休闲、森林游乐、森林度假、森林养生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森林公园。
(四)建设若干个特色文化小镇
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建立野人文体小镇(野人谷镇)、军店体育小镇、啤酒文化小镇(青峰镇)、诗经文化小镇(尹吉甫镇)、黄酒文化小镇(土城镇)等,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小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作用,加速产城融合、人文与自然融合、创新与传统融合,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打造原始森林生态游览景区
以野人谷、门古、上龛、九道、中坝等乡镇为主体——打造山水度假区。房县西南片区毗邻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山丘、断层、峡谷、岩洞与岩穴、奇特山石与象形山石、观光游憩河段、潭池、瀑布、森林、古树名木、野生鸟类栖息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犹如自然山水画卷,是开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绝佳宝地。规划以门中路、狮九路、G209国道的打通串联形成房县生态度假村落,大力开发生态度假、峡谷探险、乡村度假等旅游项目,形成房县山水生态度假大景区。
(六)建设青峰大裂谷地质公园
充分利用青峰大断裂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整合古河床、青峰断裂带、封神洞、仙人峡等景点,打造青峰地质公园,将古典的神话传说与现代的玄幻游戏相结合,将地质科普与文化演艺相结合,打造青峰仙侠传奇IP,打造国内**个仙侠主题的地质公园。充分利用青峰的小花菇产业基地、青峰蜜桔园,开展观光采摘、加工坊体验等活动,形成农旅结合示范点,带动青峰生态农庄、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
(七)发展特色产业和农耕民宿文化旅游区
1. 发展窑淮镇茶文化景区
以茶文化为统领,将窑淮镇打造为茶旅特色风情小镇。窑淮镇资源呈流域分布:马尾河流域以绿色生态茶园为特色,打造窑淮茶谷;长峪河流域原始古朴,自然景观优良,乡村风貌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保存良好,适宜于打造农耕文化园;化鱼河流域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包括千年楠木、木乃伊、棺木岩、黄氏宗祠等资源,适合于打造成为文化探秘、生态探秘型景区。
2. 发展农耕民宿文化旅游
大木厂乡地处十堰外三环,具有丰富的森林河流山川庙宇等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历史传说与文物古迹。适合于开发十堰近郊乡村度假项目。规划以军地河、千佛洞片区开发为引擎,带动福泉山片区、牛沁观片区、亭舟山片区发展,打造十堰市乡村民宿聚落带, 配套开发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养生项目,打造湖北省乡村民宿示范区,十堰市城郊游憩带。
二、构建“房县·竹山·十堰”旅游示范带,打造生态文化健康城
(一)构建“房县·竹山·十堰”旅游示范带
1.推进十堰副中心和房州新区旅游示范带建设
以十房高速、房神高速、十房一级路及武神公路为轴线,以房州新区为中心,串联沿线乡镇,向北对接十堰市城区和武当山风景区,向南对接神农架和宜昌,深度融入“两山一江”旅游发展带,吸引十堰城区居民短期短途旅游,打造十堰城区旅游休闲带。利用“双野”旅游资源发挥“两山”之间的游客中转站的作用,推动沿线旅游景点开发,形成鄂西北、华中区域旅游产业中心。
2. 构建以G346、G209国道为串联的生态文化休闲带
将尹吉甫、青峰、城关、红塔、白鹤、军店、化龙堰、门古、回龙、土城、大木厂等乡镇串联起来——打造生态文化休闲带。
整合县域诗经、民俗、帝王、名人、黄酒、生态、地质、边贸、宗教等文化,结合宝堂寺、古南河国家湿地公园、龙潭坎、青峰山省级地质公园、房州古镇、显圣殿、南潭生态文化旅游区、黄酒民俗文化村、天宝山森林公园、项家河村狮子岩、望佛山等资源,以G346、G209国道为串联,打造一条生态文化休闲体验带。
3. 发展原生态河流的景观旅游区
十竹路建成通车,姚坪成为了十堰市环城休闲游憩带。姚坪乡境内拥有堵河水库、虎步溪、樱花岛、聚龙河、黑石寨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良,尤其是水资源丰富,适合开展亲水休闲产品开发。规划以樱花岛景区为龙头,开发建设水上游乐、垂钓、滨水休闲项目,打造樱花岛主题度假区;以虎步溪为核心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依托十竹路,沿线发展主题农家乐、生态农庄等项目;逐步推进聚龙河、黑石寨景区化开发。
充分利用万峪河、沙河独特的原始森林、原生态的土特产、珍稀名贵的中药材,以万峪河班河片区为载体,建设万峪生态养生特色小镇,以沙河卢家坪为核心,建设冷水红养生基地,结合武当山道教养生文化,联合打造太极养生谷。
(二)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
充分利用房县地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武当山与神农架之间的区位优势,形成华中地区两个世界名山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串联旅游节点,连点成线,串景成廊,发挥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及精品景点。大力推动实施“文旅+工业”、“文旅+农业”、“文旅+体育”等,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把房县建成为湖北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城。
三、大力策划推进龙头项目,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旅游资源、交通干线和节点城市分布,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单元,重点落实在项目建设上。按照“十四五”期间全域旅游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布局,根据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情况,结合国家和省市文化和旅游政策导向以及未来五年县文化和旅游局的重点工作,精心策划筹建36个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力争通过项目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推进房县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升级、结构优化。
36个龙头项目的详细情况如下:
(1)推进房县游客中心及四馆建设项目及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游客中心服务区(投资2亿元)及诗经文化博物馆(投资5亿元)、神农药谷博物馆(神农本草经博物馆)(投资2亿元)、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特色主题馆(如:黄酒博物馆、七里河遗址文化博物馆等)、旅游厕所(投资0.5亿元)、生态停车场等服务设施,配套旅游专线车和换乘站,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咨询投诉、导服等设施,打造两山之间的游客集散地和中转站。总投资15亿元。
智慧旅游平台项目:综合配套野人谷、野人洞、神农大峡谷景区等3A级以上景区,建设一部手机游房县平台,开发景区电子联票,实现扫码进景区,运用3D打印等****包装景区体验,推进智慧购物系统,增加旅游商品二维码扫描支付系统建设,推动旅游企业在线预订、快捷入园、智慧导览等技术应用,整合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票务一卡通平台、游客满意度监测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资源,建设100平方公里智慧旅游圈。总投资1亿元。
(2)推进城关镇一河两岸(五河十岸)景观文化旅游项目。对城区大河两岸景观改造,在大河的上游建设亲水体验旅游景点,中游建设餐饮酒吧夜市,下游建设民宿酒吧咖啡夜市,提升一河两岸及临河**排建筑灯光景观,及河道音乐喷泉等。总投资3亿。
(3)环县城12座跨河桥改造及景观文化提升项目。12座桥的新增非机动车道,文化景观提升等。投资5亿元。
(4)县城全域道路绿化景观提升项目。全面提升城关镇城区道路景观和城市建筑外立面的翻新,对全县城主、次干道及交通路口景观,渠化岛、隔离带建设等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5)樱桃谷温泉度假区开发项目。主要新建温泉酒店、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SPA养生馆、风情小镇、温泉别墅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运动健身等一体的综合度假旅游区。总投资10亿元。
(6)花田酒溪神农谷地国际生态度假康养中心项目。项目位于房县土城镇黄酒民俗文化村,占地300亩,将民俗文化与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集生态保护、茶园观光、健康医疗、户外运动、田园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健康生态养生产业带。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7)西关印象(二期)文化休闲旅游开发项目。主要恢复老街三官台、土城门、山陕会馆、老关庙等重要景观节点和文化建筑,恢复重现老街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程度展示西关老街原始生活形态。总投资17亿元。
(8)房州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主要修复军店老街戏台、三官楼、房山庙、文昌庙、廊桥等古建筑,对老街旁的河道进行治理和景观建设。总投资2亿元。
(9)大木厂康养小镇建设项目。重点围绕十堰市城郊游憩带打造生态景观、休闲养老、运动养生等基地。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10)天悦温泉二期项目。主要建设温泉戏水娱乐区、坡地景观温泉泡浴区、温泉健康疗养中心三大功能区,新建5000平方米综合性游客中心,对已建成3000平方米商住建筑进行装饰装潢,同时进一步完善天悦温泉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把天悦温泉打造成为“两山”之间以养生、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度假胜地。总投资1亿元。
(11)聚龙河旅游景区开发项目。项目主要以房县化口村化峪河神龙状水系的体色形状为依托,以山水为载体,打造集生态观光、亲水娱乐、山地拓展、溪谷探秘、养生度假、祭龙祈福、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特色新村九大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总投资3亿元。
(12)虎步溪旅游景区开发项目。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主要开发狮子背景区,新建健康养生养老基地、游客中心、停车场、景区道路、景区大门、休闲钓鱼等设施,完善景区标识标牌、绿化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3亿元。
(13)神农大峡谷景区提升项目。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游步道、栈道、索道、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总投资3亿元。
(14)挂榜岩旅游区开发项目。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新建景区游步道、玻璃栈道、观光电梯、游客中心、度假木屋、野人演艺中心、野人探秘旧址等旅游设施。总投资3亿元。
(15)黑龙洞旅游开发项目。新建景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新建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配套设施。总投资1.5亿元。
(16) 宝堂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项目。恢复宝堂寺古建筑遗址,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扩建景区旅游道路、景区入口综合服务区、宝堂寺游览区、森林生态保护区等,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大巴等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2亿元。
(17)柳树垭森林康养项目。修建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儿童游乐园及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度假山庄、大型娱乐休闲场所等。总投资30亿元。
(18)青峰大裂谷景区开发项目。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地质科普教育中心和博物馆,完善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总投资0.5亿元。
(19)湖北诗经源国家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建设,开发打造新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4亿元。
(20)西关印象七十二坊艺术村建设项目。该项目选址西关街老汽配一厂,占地面积45亩,建设面积逾5万平方米,以文化教育、创意、娱乐休闲为核心建设内容,导入北上广甚至海外的文化人才,围绕文化、旅游、艺术展演、培训、亲子体验、美食艺宿、环保智造等构件文化旅游产业链。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21)观音洞景区提升项目。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新建A级旅游厕所,完善景区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标识标牌、景区绿化等设施配套工程。总投资2亿元。
(22)万峪武当药谷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打通万峪至武当山的旅游公路,建设1000亩中草药材种植园和500亩珍稀植物园,打造休闲养生度假为主的综合旅游区。总投资0.3亿元。
(23)庐陵王城旅游开发项目。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建设,恢复庐陵王故居原貌、打造若干个景点,硬化景区道路,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和文化广场,配套停车场、旅游厕所、大巴等配套设施,建设影视基地,设计仿唐文化娱乐表演项目。总投资6亿元。
(24)柳树垭汽车露营基地。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配套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总投资0.5亿元。
(25)古南河湿地公园开发项目。以古南河水系、水质、水岸、栖息地环境保护为根本,重点开发水上娱乐、魅力湿地等体验型项目,配套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科普教育场所,打造房县生态旅游名片。总投资3.5亿元。
(26)九道民俗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改造提升旅游公路,新建民俗村,整合开发溶洞、峡谷、漂流等自然生态旅游、包装地方文化,建设旅游基础及接待服务设施。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27)房县中医药健康旅游区。以县城为核心,以神农本草、三鑫生物、陵州药业、神农源中药材交易公司等药材龙头企业为载体,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区。重点打造养生休闲区、神农百草堂、温泉中医养生保健馆、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万亩红豆杉种植观光园、西南中药材生态观光基地、濒危药材种植园、土城中药材生态观光园、中药材标本博物馆等重要旅游节点。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28)半岛湾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对酒店进行精装修,进一步完善客房、餐厅、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6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4亿元。
(29)窑淮茶博园及高家寨旅游开发项目。主要建设茶资源观赏区、茶文化展示区、生态观光旅游区、休闲养生、中医理疗区、农家风情体验区五大部分;配套开发高家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厕所、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打造综合性的茶文化旅游区。总投资3亿元。
(30)南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以南潭、潮旺、兴胜三个村为核心,改造升级乡村道路系统,形成环城自行车乡村绿道。以乡村风情体验为核心配置各类农业风情园、度假山庄、乡村主题乐园项目,将该区域建设成为房县县城的近郊休闲带。总投资2亿元。
(31)武当国际滑雪场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柳树垭滑雪场规模档次,填补武当山滑雪运动产品空白,建设高等级的滑雪运动体验基地。总投资1亿元。
(32)毛湖淌高山草甸乐园项目。建设生态防护带、草甸乐园、综合接待、草原运动四大功能区,开展高山草原音乐节、帐篷节、风筝节等活动,形成一个生态休闲型高山乐园。总投资3亿元。
(33)苏维埃旧址红色旅游开发项目。新建和扩建苏维埃旧址,建设电教宣传中心,增设陈列室和展览中心,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套建设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总投资2亿元。
(34)野人谷月亮湖文化艺术村开发项目。引入100户文化企业及艺术家,建设野人谷月亮湖文化艺术村。 The total investment is 500 million yuan.
(35)野人谷和野人洞景区提升项目。高标准提升野人谷和野人洞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总投资6000万元。
(36)房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在旅游景区、游客集聚区、旅游交通沿线、乡村旅游点等区域,新建星级旅游厕所100个,建设标识指引系统,文化科普讲解系统等。总投资6000万元。
四、创新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
以线形生态要素为主轴,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强化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连接,整合区域资源,依托品牌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发挥沿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构建跨县、县域共9条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专栏3)。
围绕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线路,统一布局生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品牌培育、宣传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强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与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品牌,打造旅游消费新热点,增强对沿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实施“文旅+”、“+文旅”深度融合战略,丰富旅游产品生产。将房县民间手工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品,与景区旅游相结合,形成新型文创旅游产品。将房县农特产品、康养作为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建设一批茶叶采摘园、果蔬采摘园、小花菇采摘游、休闲观光农业。建立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域旅游产品的多样化、融合化、系统化,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专栏4)。
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大力推进城关、大木、土城、白鹤、红塔、野人谷、回龙等乡镇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大木镇、土城镇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十堰市城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十堰城区居民短期短途旅游,打造十堰城郊游憩带。发挥双野旅游优势,打造武当山、房县、神农架旅游一体化,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十(堰)房(县)美丽乡村示范带。
专栏3跨县、县域生态文化旅游线路
1. 3条区域生态文化旅游线路:G209国家风景道旅游线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武房神黄金旅游线路。
2. 3条十堰市域精品线路:武神公路生态文化旅游风景道线路、堵河生态文化旅游线路、竹房城乡生态游憩线路。
3. 3条县域精品游线:文化休闲旅游线路、生态度假旅游线路、乡村风情体验旅游线路。
专栏4 县域旅游产业及产品布局
经济区
范围(乡/镇)
产业中心
主要产业及产品
中部综合产业区
城关、红塔、白鹤、军店、化龙、窑淮
Chengguan Town
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纺织、卫浴、汽配、循环经济、新材料、旅游康养和商业贸易产业。
东部绿色食品主产区
青峰、沙河、尹吉甫、五台、万峪
青峰镇
食用菌、烟叶、中药材等绿色农生产加工产业。
西南部生态旅游区
野人谷、门古、中坝、上龛、九道
野人谷镇
生态旅游、康养、茶叶、烟叶、中药材、畜牧和绿色食品种植加工产业。
西北部休闲度假区
大木、土城、姚坪
土城镇
茶叶、酿酒、畜牧业、中药材和干果,突破性发展康养产业、观光农业。
五、建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设施
积极推动5A景区通一级公路,4A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3A景区通三级道路,乡村旅游点特色基地等景区通景观公路,构建绿道、徒步道车道观光轨道、干线公路、水上航线等于一体的高效、便捷的旅游交通道路体系(专栏5)。
按照“扩张通道,优化路网,构建枢纽,提升功能”原则,以“布局合理,体系完善、结构均衡、衔接通畅”为理念,从交通中转、最后一公里通路、交道服务、特色交通等方面予以优化提升,实现过境通道高速化、区域骨干快速化、乡镇交通一体化、运输管理智能化、景区道路景观化,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美学、保护等复合功能转变。
专栏5县域生态文化旅游交通道路体系
一、对外交通
1.航空引领——构建“房县-神龙架、房县-十堰”空港体系
2.高铁引爆——全力争取荆康铁路建设落地
3.公路盘活——建立神房竹十无障碍通道
二、内部交通
1.构建快捷路网格局——构建“2+2+9”快捷道路体系
2.旅游风景道建设(在建等级公路12条,已建等级公路1条,待建公路8条)
3.构建生态绿道系统——多环网状绿道7条
4.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体系
5.水上旅游线路系统(堵河--化鱼河--阴峪河)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重点项目
一、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以建设鄂西北全域旅游核心区,十堰副中心为目标,以“看武当山—游神农架—醉宿房县”为核心,打造华中地区两大世界名山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以诗经文化、黄酒文化、野人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名片。
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旅+工业” “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实现旅游对全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创新产业业态,打造旅游新经济增长点。
坚持农旅融合,建设一批茶叶采摘园、果蔬采摘园、小花菇采摘园、中药材康养基地、休闲观光农业、高山康养基地。“十四五”期间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50户以上,建成1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村。
推进“文旅+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规模扩建城区沿河骑行绿道及互联互通等配套项目,扩建武当国际滑雪场、天坪滑雪场、毛湖淌滑雪场、望佛山运动公园、军店国际马拉松运动场、军店体育小镇、城东足球场等一批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大型滑雪比赛、马拉松比赛等重大赛事,提升体育旅游品牌。
推进“文旅+教育”融合发展。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双野景区、神农大峡谷等自然景观景区,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建立科普教育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职业培养基地,将教育融入文化旅游之中,大力发展研学旅游产业服务业态。
(二)培育数字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数字旅游及其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型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旅游+5G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智慧旅游,实现5G商用全面普及,重点城镇景区5G全覆盖。
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中小微企业、创客共享开放数据化生产资料、设施、工具,提供多样化服务,推进旅游出行、旅游消费等共享新业态。把房县建成优秀的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县城样板区、数字乡村旅游先导区。
(三)打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旅产业品牌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升房县文化品位。夯实弘扬诗经文化的群众基础,以多类型活动为载体,扩大房县诗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完善诗经文化硬件配置,建设诗经文化博览园、尹吉甫纪念馆,进一步促进诗经文化在房县的传承和发扬。
做大做强花田酒溪康养中心,做优完善野人谷生态休闲小镇,着力培育尹吉甫诗经文化品牌,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项目,深度开发西关印象、燕子沟艺术村、房州古镇,招引一批***名人大家来休闲居住。全力建设武房神游客中心、房县游客中心、野人谷生态休闲特色小镇、军店体育小镇、樱桃谷温泉小镇。扩大野人谷、神农大峡谷、樱花岛、虎步溪、聚龙河、青峰大裂谷、黑龙洞、三里坪、天悦温泉二期等景区建设,全面达标升级。力争把军店镇建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申报宝堂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把房县黄酒酿造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实施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兴建一批特色博物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普查和保护,支持申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文向发展,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传承保护非遗项目与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四)繁荣黄酒文化产业
凸显房县黄酒主导地位,利用房县得天独厚的优势,支持糯稻、蓼草产业基地建设,培育5家制曲企业,10家黄酒生产龙头企业,带动黄酒小作坊5000家。以青峰啤酒为基础,走精酿啤酒高端路线,打造青峰特色啤酒小镇,生产罐装、瓶装啤酒和扎啤。以忠和酒业为依托,年产料酒五万吨,打造中国西部料酒基地。
依托中华中药库、中华基因库中药材及水果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传统酿酒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助推果露酒发展,采用“企业+作坊+农户”的方式,推动果露酒全产业生产、销售。力争开办酿酒发酵企业100家,实现产值100亿元。
(五)大力推动“文旅+中药材”产业发展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强中药材大品种健康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全国全省中药材名县强县。以订单需求为重点,扩大家种面积,进一步打响中国北柴胡之乡、中国虎杖之乡、中国保健中药材之乡。种植林下野生天麻、七叶一枝花、猪苓、白及等中药材,确保全县中药材面积达100万亩。
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药保健品开发生产、健康养生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抢占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实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培植100家生物医药企业、促进100万人在房县交易药材、实现100亿元生物医药产值4个100目标。
二、夯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建设旅游集散中心、A级厕所,配套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咨询服务和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供综合性的便利服务功能。建立乡镇次级游客服务中心,差异化配置不同级别的服务职能,实现全程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打造两山之间的游客集散地、中转站和停歇地。
(二)建立健全数字化服务设施
依托数字经济,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完善数据化服务软硬件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房县。推动旅游企业线上预定、快捷入园和智慧导览,整合服务平台,实现便捷游、高效游和满意游。
(三)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加强区域旅游联系和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域旅游圈。推动襄阳、十堰、房县、神农架及宜昌三峡五区域旅游合作,积极实施襄阳、十堰、房县、神农架、宜昌五地联程旅游战略,开通机场、高铁与景区酒店的直达班车,打造一站多程重要目的地,形成鄂西北黄金旅游圈。加强旅行社合作,争取到2025年,入驻房县旅游社及网点15家以上,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三、繁荣精品文旅产业品牌
(一)打响文旅品牌,擦亮三张名片
打响“千里房县诗酒远方”文旅品牌,擦亮“诗经、黄酒、野人”三张文化名片。扩大土城黄酒民俗文化村建设,做大做强花田酒溪康养中心。深度开发西关印象、月亮湖文艺村、房州古镇,招引一批***文化名人大家来休闲居住。
全力建设“武房神”游客中心、野人谷生态休闲旅游小镇、军店体育小镇、樱桃谷温泉小镇。扩大武当滑雪场、野人谷、神农大峡谷、樱花岛、虎步溪、聚龙河、西关印象二期、天悦温泉二期等景区建设,全面达标升级。
全面开发房县南山樱花山体公园、二郎岗公园、青峰大裂谷、柳树垭森林公园、古南河湿地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黑龙洞、三里坪、天坪自然风景区。
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将野人谷、土城、军店三镇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镇。
(二)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
重点支持能成为文旅产业领军企业的项目,从引导资金、社会资源和政策导向等方面,支持企业做实做大做强做优。“十四五”全县的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争取达到15家,着重打造开发文化旅游示范项目企业。
大力发展平台型经济体,鼓励中小微企业、创客、文化中介等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共享开放文化体育数据资源,提供多样化服务,整合互联网平台,推进文化体育共享新业态。大力推广数字化技术在文旅行业中的应用,打造文化产业在服务、管理、监督等方面全流程和全覆盖的智能操作。
(三)创新文旅新业态
创新文旅融合新业态。围绕旅游业九大基础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厕、导、智)和九大发展要素(商、养、学、福、情、奇、文、体、农)创建旅游新业态,构建新业态发展模式,形成消费扩张新动能。
创新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在推出的野人探秘游、诗经溯源游、品酒滑雪泡温泉等精品线路的基础上,着力开发黄酒文化之旅、健康养生之旅、单车运动之旅、中小学研学之旅、国学元典研学之旅、中药材等个性化线路,细分人群,创新主题,实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独特创新。
四、推动重点项目引领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以全域旅游规划成果为指导,着重打造9条精品旅游路线,并围绕此路线,打造线上29个相关旅游精品重点项目(专栏6),做到高标准设计、精品化建设。29个项目建设内容见附表1。
到2025年,以生态文化旅游支撑项目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基本确立,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公共服务、社区参与、营销推广、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化旅游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全面发挥,提高同周边旅游的竞争力,成为国家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专栏629个精品项目
(1)县城沿河骑行步行绿道互联互通项目
(16)武当国际滑雪场
(2)房县会展中心
(17)房县野人谷景区上谷口游客接待中心建设项目
(3)二郎岗公园
(18)房县樱花岛旅游停车场建设项目
(4)房县南山樱花山体公园
(19)乡镇村居文化活动广场建设
(5)诗经文化博览园PPP项目
(20)房陵原生态文化保护项目
(6)房县武房神游客接待中心
(21)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
(7)房县旅游厕所建设项目
(22)文化剧院
(8)花田酒溪神农谷地国际生态度假康养中心
(23)房县城东足球场
(9)房州古镇
(24)房县体育中心续建项目
(10)宝堂寺旅游景区
(25)房县体育场
(11)聚龙河景区建设项目
(26)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12)神农大峡谷景区提升项目
(27)城区一河两岸(三海至孙家湾)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3)青峰大裂谷景区开发项目
(28)城区全域景观提升及旅游形象塑造
(14)虎步溪旅游景区建设
(29)神农峡旅游观光小火车。
(15)天悦温泉二期开发项目
第五章重点工作
一、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一)一站多程旅游合作
推动襄阳、十堰、房县、神农架四地区域旅游合作,立争尽快加入襄十房神四地联程旅游的战略,通过开通机场、高铁与景区、酒店直达班车,成为一站多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形成鄂西北黄金链条旅游圈。
(二)旅游联席会议机制
推进房县与神农架、武当山等地的旅游合作,建立旅游联席会议机制,在跨区域旅游项目开发、交通班次规划和旅游培训教育方面加强合作。
(三)加强旅行社合作
引进旅行社,加强相关政策扶持,争取到2025年驻房县旅行社数量大于15家。
二、加大旅游推广宣传
(一)申报创建景区品牌
组织开展景区品牌的申报创建工作,力争申报一个5A级、5个4A级及若干个其它A级景区。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目标。
(二)强化旅游宣传信息发布平台
创建和运营房县旅游官方媒体平台,建设房县智慧旅游平台,发布各类最新旅游信息,加大旅游咨询、旅游产品宣传、旅游活动发布等服务平台建设。
(三)举办节庆赛事提升知名度
巩固及创新房县特色品牌活动和赛事,持续举办中国(房县)第X届诗经文化旅游节、艺术节、西关印象节、九月九房县黄酒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增加房县旅游品牌活跃度和媒体曝光度,提升客流量和客源质量,带动相关产业经济效益。
(四)策划专题旅游线路
创办融旅发展展览会,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强化旅行社合作,重点推动“旅游+文化”、“旅游+科普”、“旅游+农业”、“旅游+环保”和“旅游+体育”等两日以上旅游线路。
(五)创建研学旅游基地
利用好房县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风景区,建立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教学实习基地、青少年夏令营及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
(六)城际推广活动
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推广活动,以高铁沿线城市及300公里城市圈范围为目标,开展城市旅游推广活动,每年举办1~2场城市旅游品牌推广活动。
三、加强旅游综合管理
(一)完善旅游标准体系
制定景区、民宿等旅游服务标准,强化户外旅游运动规范管理。
(二)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联合监管协调机制,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力度,重点整治非法经营、虚假宣传、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行为。建立以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为基础的旅游经营服务信用档案,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示并给予处罚,保障游客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督导旅游景区完善安全设施配置,提高景区应急管理水平。
(三)制定专项培训计划
引进专业机构,针对本地居民及其它服务人员,培养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针对游客需求定制培训重点、培训观念、培训方式、培训计划。结合新区旅游发展策略,提出系列保障政策体系,鼓励机制创新。
(四)建立创新产业扶持机制
建立县政府旅游投资引导基金,以引导基金的投资模式和政府产业扶持资金跟紧的方式,为旅游创客活动提供资金。以旅游产品创客中心为重点扶持和服务对象。
(五)完善和协调旅游规划的实施
启动实施全域旅游规划、景区旅游专项规划以及重要旅游设施相关规划工作,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形成相对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指导旅游建设工作。
四、建设县级旅游服务中心
(一)建设房县综合旅游服务中心
县级综合旅游服务中心提供交通、导游、购物、医疗等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功能。整合现有各个景区服务与旅游服务,完善全县旅游服务设施。建立乡镇次级旅游服务中心,差异化配置不同级别的服务中心职能,彼此联通共享信息,实现对游客全程服务。
(二)提供多元的旅游消费服务
鼓励形成度假、商务、民宿、快捷、青年旅舍等多种类型的酒店体系。推动城关镇、条件成熟的乡镇建设民宿、休闲商业街、小型旅游商业综合体等旅游消费项目。
(三)推广文明旅游志愿服务
建设房县旅游义工队伍,根据房县旅游发展实际需求设立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阵地,加强旅游宣传,提供旅游志愿服务,增设一批景区义工服务站点。
第六章支撑体系建设
一、促进和提升社会文明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态文化和旅游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县人民的家国意识、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大力推进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诗经文化、野人文化、黄酒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促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面向城乡村基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县、乡镇级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发扬志愿精神。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
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强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措施,加大日常监测、保养维护等预防性保护力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提高防护能力。加强文物展示利用,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建设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推出有代表性的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
三、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村级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村、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分馆,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书吧、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城乡流动文化服务,推进流动服务常态化。落实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及错时、延时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教育融合发展。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组织开展艺术家、志愿者服务基层等活动,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
依托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和县域生态风景道,建设20个以上自驾车、房车停靠式营地和综合型营地。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支持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游客聚集区域的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支持区域性的旅游应急救援基地、游客中心、集散分中心及集散点建设。健全旅游信息发布和安全警示功能,完善生态文化旅游保险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四、完善现代文旅产业市场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扩大优质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实施生态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健全富有创意和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
建立政府引导和指导,国有企业主导,社会市场积极参与的旅游产业运营管理体系。在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下设旅游运营管理公司,具体承担政府投资文旅建设项目管理及运营,负责县政府对外旅游形象宣传等。
扩大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信息消费、定制消费等,培育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建设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
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资源保护
加强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人文生态景观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地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区域(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脆弱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严守生态红线,禁止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
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水系源头区、高山峡谷区、生态极度脆弱区等地区,按照《景区**承载量核定导则》,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行为。
六、健全社区共建共管体系
完善生态文化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细化社区参与主体、途径、方式、程序和保障,明确外来企业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居民的责任,企业收益以一定形式返还当地居民。景区内经营性设施的特许经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居民和企业。支持社区居民组织利益共同体,建立投资风险共担、投资收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
重视生态文化旅游的扶贫带动作用,依托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态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从业技能,增强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能力,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解说与环境教育、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运营等环节扩大就业。
七、建设互联网营销推广体系
加快推进互联网营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移动互联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通过移动终端、门户网站、计算机应用程序促进旅游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新策略、新方法进行大体量、大规模、大声势的推广活动。
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环境。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优化旅游体验,以信息化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
九、推动配套重大工程实施
建立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工程配套支撑工程,从资源保护利用、交通配套、公共服务保障、重点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富民、绿色旅游引导、环境教育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实施配套体系重大工程建设,支撑房县生态文化旅游又快又好的大发展(专栏7)。
专栏7生态文化旅游配套体系重大工程
1.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支持***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等重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监测、展示利用以及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交通配套服务工程:完善生态文化旅游支撑项目协作区、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公路的站点。加快环城北路、万盐路、门中路、杜阳路、房神高速、十房一级路、环城南路的通道建设。支持依托县域生态风景道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和依托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线路的建设。
3.公共服务保障工程:支持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乡村、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聚集区域的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支持区域性的旅游应急救援基地、游客中心、集散分中心及集散点建设。
4.重点景区建设工程:支持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到交通干线的连接路,景区内的道路、步行道、停车场、旅游厕所、供水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消防设施、安防监控设施、解说教育系统、应急救援设施、游客信息服务设施以及环境整治等。
5.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支持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的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农副土特产销售中心、供水供电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消防设施以及环境整治等建设。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农家乐等,重点支持实施“三改一整”工程(即改厨、改厕、改房间、修整院落)项目。
6.绿色旅游引导工程:支持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各类生态文化旅游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示范,通过节水节电、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等,引导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7.环境教育示范工程:开展“千名环境友好旅游者”活动。鼓励企业、公益机构等在重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环境教育基地。
8.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研究型英才”、“创新创业型英才”、“实践服务型英才”、“双师型英才”、“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英才”等旅游人才建设项目,遴选培养100名以上生态文化旅游专门人才。
第七章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与政策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县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位,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任务实施
各职能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分解并明确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创新土地供应政策
优先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土地需求;加大土地整备力度,积极创新乡镇统筹土地整备模式,建立重大旅游项目以及重大旅游服务设施土地供应的快速审批流程与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旅游项目。
(四)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政策
在旅游产品创新和开发、打造旅游品牌、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和行业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设施,优化服务,进一步拓展、丰富、延伸和深化旅游产品,加大对重大项目和核心缺失环节项目引进和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大旅游项目的系统性开发,突出各发展阶段的重点建设项目,形成房县旅游发展的拳头产品和精品。
二、资金保障及人才保障
(一)财政及投融资政策
财政增加旅游产业扶持经费,条件成熟时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寻求县政府和国家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资金。创立旅游产品创新孵化基地,加快旅游产业与IT、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多元主体构成的投融资组合模式。扩大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积极推广混合所有制、PPP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基础建设。加大对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
(二)建立文旅发展民间基金
县政府引导,县工商联合会及文化和旅游局主导,引导民营企业或在外房县成功人士在房县建立文旅发展民间基金,吸纳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筹资捐款,用于发展房县文旅事业。
(三)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完善旅游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学院合作,加强旅游职业资格认证力度。建立旅游研发和创业平台,对接旅游人才与资本市场。建立旅游新业态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和培养新业态旅游人才,建立旅游就业平台,提高旅游产业对房县就业的贡献率;积极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公益培训,强化旅游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演练,规范安全生产。
三、安全保障和生态保障
(一)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全县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全过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加强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内容把关。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和旅游设施、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统筹公共安全防控制与文化旅游发展,建立文化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制定文化安全风险清单,有效化解危害文化安全风险挑战。
(二)建立县级精细化生态管控体系
开展全县生态资源普查与编制自然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精细化管理生态保护核心区域,制定精细化的生态管控内容,建立客观反映各片区、各领域环境承载状况的监测预警机制。
(三)强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
增强全县核心自然生态保护区的管理职能,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日常管理。
招商策划招商外包服务 www.zhaoshangge.cn